色板與拍板,可能是多數拍片仔熟悉的工具。數位電影時代,你打從接到主題跟腳本那一刻就該閉上眼睛、想想最後影像構成的顏色長怎樣。
但,除非你金主爸爸很慷慨,否則光想是成不了事兒的。因為從色彩計畫(Color Scheme)制定那一刻,所有眼睛看得到的就跟顏色離不開關係。
當然,咱談色彩時,多數條件比不上關錦鵬這些大師。不過,幹導演的還是要有高度掌握色彩光影的能力。能夠清楚透過專業術語表達與溝通,才不會在那邊濃一點、淡一點、感覺不對...(美術、服裝、攝影、燈光會抓不到你講的是三小)
我的習慣是:一、盡量懂格式、懂更為後期的專業流程以及術語。二、多準備具象可舉例的 sample,在前期就與色彩相關小組溝通。三、現場快速反應,把導演的導這個字發揮到讓大家放心。舉例來說,有些外景的色塊可能不是人工搭出來;如果你夠速度可以決定人物、美術組的「色彩包」指定到對的位置,那,等於構圖上的配色分佈將會更有彈性。

現在的 DIT crew,可以幫有資源的導演搞定所有與色彩科學相關的工作流與檔案。但導演之所以為導演並非要你懂所有事,而是知道什麼事該用什麼語言跟誰講。
導演看似招牌大,但他扛的調度與指揮壓力不只有創作,還有鈔票。本事不夠的話,給你最有資源、分工最細的團隊,你可能都不知道如何調度。
總之,影像本身就是色彩科學的藝術展現。即便黑白,都得理解反差、灰階,或是 ISO 。學生時代,不懂色彩與畫家調色盤的關係,混了二、三十年後了然於心,並且懂得尊敬。
導演懂得尊敬藝術的一切,就能把團隊當成共創者、一起完成最佳作品。
話說,我最怕鏡球出現在現場,因為那代表你又要搞合成了。。。燒爆你的腦袋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