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必須在最短時間拍到最多好畫面。。或許可以這樣思考:

一、一定腦袋先有以場為單位的基本影像序列概念。
二、一定要有非常專業與狀況內的團隊協助。
三、一定要機位思考立體化。
四、一定要懂器材的選擇與運用。
五、一定要有個很厲害的製片幫你打點一切。
事件最好只發生一次,若單機作業不斷分鏡,人物就被迫配合。多走幾次,往往會出現尷尬的 setting 感。因此,理解事件內容、動線、可能的變數之後,導演腦袋要開始佈局、思考機位怎麼擺可以 cover whole action without disruption。。意思是,從單機、雙機到多機外景,有沒有一種 one take 的作業邏輯可嘗試?導演腦袋如果 360 度含聲音,基本就具備一次分鏡搞定所有畫面的可能。現場省時間、進到剪接期順暢度不缺 cut,效率提升相當顯著。
拍攝前,每個場景如何找光、佈機、分派攝影師並給予明確指令?每個鏡位大中特目的為何、該怎麼運動?單機大三元之外,還有什麼鏡頭可用?這些,都跟前期思考有關。意即,拍片跟蓋房子一樣,從設計到執行,每個階段盡量縝密。然後,才能讓寫實發生的事件在掌握中被拍下來。

這幾年的拍攝習慣慢慢從單機演化到多機。某個角度來說,等於直接把 EFP 搬到許多條件惡劣的現場幹。但累積足夠經驗後,就能回到本文一開始所說的,在最短時間拿到最多可用畫面、並且不干擾事件進行、得到最自然的影像呈現。
一週赤道國度拍山海,時間緊迫、陸空齊發;主機之外,空拍機、insta360 輔助器材等等..提供了更為特殊的視角,替平面機位補足立體感與連戲性。我喜歡多攝影師的團隊、相互為助理。調度上,機動性很強。
這些盡其努力的前期鋪排,為的就是等待自然與突發的每件事跟畫面。鏡頭只要待在對的位置,事件結束後,已經全部拍完。唯一要很小心的,就是後期同步與色差調整。。大概醬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