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
論比手畫腳之大用。
要說拍片這件事,剪接期最練忍功。運氣好的時候靈感泉湧、運氣差的時候,簡直納履決踵。

話說,剪接遇到一個必須大砍的場景。淌血腦鈍之際,主角的手勢 catch 到我的目光。於是,伸頭一刀,砍了。但取而代之的,是主角不同手勢的 slow-mo montage。。這一換,順了不少。。
有位受訪者是中研院院士,但講古起來除了有料,還帶了點名嘴的肢體魅力。手勢、眼神、聲音表情,讓歷史鮮活無比。厲害,口語傳播的境界,莫過於此。

記得二十多年在新聞線上初過音時,某前輩跟我分享江湖秘技。他說,自己錄音時習慣手足舞蹈(選議員熱身膩??)。我原本一直咬舌頭,練習善用雙手肢體後,過音效率提升、戲劇性浮現。這招管用,不管報導軍事新聞、社會刑案,錄音鍵一按、麥一杵,立馬吳樂天上身、口水狂噴。
紀錄片採訪實務上,受訪者容易緊張是常態;如果拍戲,菜鳥演員同樣會抖。通常,我會請 writer 或製片先做內容溝通,再以導演的角色蹭過去溫馨提醒,別忘了雙手萬能;臉部肌肉跟眼神都可以緩解緊張,讓講話這件事變成精彩表演。(講到一半真想站起來打貓咪拳也可以啦。)

應該提倡比手畫腳運動。「無用之用,是為大用!」莊子說的,跟他借分享。。